作者 司马魂
今年,是母亲诞辰100周年。司马翻开相册,找到母亲的照片。那张照片,还是司马亲自给母亲照的。 司马坐在写字台前,目不转睛地看着母亲慈祥的面容,看着那双闪烁着智慧的眼睛。此时,仿佛听到母亲谆谆教导的声音。于是,我的眼光转移到写字台右边,眼光落在一个镜框上,上边写着母亲送给司马的“座右铭”: 座右铭
人人为吾师,虚心长知识。 不自以为是,长自以为非。 走遍南与北,处处有老师。 莫当自大狂,自吹是恶习。 不论老和幼,各自有专长。 不耻常下问,学问会增长。 活老学到老,文化高修养。 人人为吾师,弟子永不忘。
1953年1月12日
司马岀身贫寒之家,但母亲留给司马“巨大财富”——座右铭。司马遵循母亲的教导,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,直到古稀之年,仍然不忘母亲教诲。 “人人为吾师,虚心长知识。”——司马在几十年的生活、工作、学习中,都是按照母亲的教导去做的。生活实践教育了我,真心实意拜“人人”为师。在另一篇文章里,司马讲过,十五岁岀外打工(当时叫“勤工俭学”),当过挖煤工、木工、泥瓦工、裱糊工、搬运工、采石工、修理工、酱醋工、点心工、面包工……从老工人那里学到很知识和技术。真的,只要虚心地拜“人人”为师,一定会增长知识。 “不自以为是,长自以为非。”——这是讲人的“态度”问题。一个人对待事物总有一个看法,或是或非,或好或坏,或美或丑,或真或假,但千万不要“自以为是”,不要认为只有自已是对的,别人的是错的。而要“长自以为非”的态度,这样,你就会主动地、虚心地去学习、去探讨,学到新知识。 “ 走遍南与北,处处有老师。”——母亲这句教导,实质上是孔子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”的意思。真的,司马理解母亲的教诲,“ 走遍南与北”就是指“走进大社会”,“社会就是大学校”,当然“处处有老师”了。几十年来,司马走南闯北,或参加学术会议、或访问参观、或游山玩水、或走亲访友……真的,处处遇到“老师”,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。只要你虚心,只要你诚恳,一定能学到知识的。 “莫当自大狂,自吹是恶习。”——母亲这句教导,涉及人的“道德”“品质”问题。一个人要是“骄傲自大”到“发狂”的程度,他就会“目空一切”、“蔑视一切”,甚至“仇视一切”。司马牢记母亲教诲,做一个虚心、诚心之人,对人真诚,待人善良,为人友好。而且,不论在什么场合,从不“自吹自擂”。在大学教学时,司马在第一堂课上,首先给学生讲的话,就是说自已知识有限、理论水平不高,如果有错误的知识,请同学们大胆批评。因此,几十年的教学中,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知识。同时,学生都喜欢司马、热爱司马。相反,有一位 教授朋友,不论是在课堂上,还是在学术会上,首先自我介绍说:“本人毕业于乂乂名牌大学,英国牛津大学博士,正教授,……”时间长了,学生都听烦了,在下边纷纷议论,说这位教授是“牛皮大王”。实践告诉司马:“自吹自擂”是恶习。 “不论老和幼,各自有专长。”——母亲这句教导,实质是“教学相长”、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。老师与学生的关系,应是互相为师、互相为生的关系。学生知道的“知识”,老师不一定知道,所以,学生也是老师。老人与孩子的关系,在知识方面,也有“教学相长”的关系,因为,孩子懂的东西,老人不一定懂。司马虽然是大学教授,但是,关于计算机的问题,还是经常向儿子请教、学习。“不耻常下问,学问会增长。”——母亲这句教导,是让司马“甘当小学生,”,向比自已地位低、职称低、职格轻、学问低的人学习。有些人,自我感觉太好,常常以教授、专家、委员、校长、院长自居,明明自己不懂、不知、不会,却不肯“不耻常下问”,结果,他自己常说一些“外行话”,弄出大笑话,丢了脸面。 “活老学到老,文化高修养。”——母亲这句教导,正合了列宁同志对共青团员的教导“学习,学习,再学习”的思想。司马牢记母亲教诲,一生都在学习,学习,再学习。虽然,司马已过古稀之年,但是,面对“知识爆炸的时代”,面对“文化大发展的时代”,自已还是小学生呀。所以,司马仍然坚持每天读书三小时、写字一小时、听“新闻联播”半小时、上网向网友学习三小时。真的,学习是很快乐的事。有的人不懂这个道理,就满足现状、固步自封、因循守旧。司马认为,上下五千年,中华文化丰富多彩,浩如烟海。人的一生学到的“文化”不过是“沧海一 粟”罢了,不论你是专家、教授、大家、导师,还是什么校长、院长、书记、委员,概莫如此。
今年,是母亲诞辰一百周年。司马要说的话,就是;我有一位伟大的母亲,智慧的母亲,慈爱的母亲。司马是幸福的孩子。司马眼含热泪,面对母亲的照片,默默地说:“妈妈,儿子永远想念您!”
来源:司马魂的博客
编辑:伏开纯
|